建筑節能是推進各行各業綠色轉型、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要領域、重點行業和關鍵環節,那么,當前我國建筑節能的現狀和瓶頸是什么,未來綠色建筑工作應該如何加快布局推進?
久久為功,推進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綠色發展”屢屢成為關鍵詞,政府工作報告也將“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列入今年的工作重點,明確指出要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政策,發展循環經濟,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
作為能源消費的三大領域之一,建筑領域的節能降耗,無疑是推進各行各業綠色轉型及高質量發展必由之路。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建筑全過程能耗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45%,碳排放量占全國排放總量的50.6%,既有建筑95%以上都屬于高能耗建筑,建筑能耗呈現出“總量大”“比例高”“能效低”“污染重”四大特點。而在建筑舒適性要求提高、采暖區向南擴張等因素影響下,建筑能耗總量還在繼續增長。推動建筑節能工作已成為我國引領全球綠色發展、踐行《巴黎協定》節能減排目標、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
對于如何深層次釋放建筑領域的節能潛力,此次全國人大代表提出諸多建議:盡快加大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應用推廣力度;因地制宜發展地表水源熱泵、淺層土壤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等技術,為綠色建筑清潔采暖/制冷打開突破口;制定中央空調系統能效檢測及評價國家標準,建立透明的三方用能監測體系,助力實現國家雙碳目標的建議等等。
政策引導,空調系統能效國標呼之欲出
在諸多建筑節能的解決方案中,抓牢空調節能這個“牛鼻子”“用能大戶”,成為會場內外的高頻呼聲。暖通業內人士表示,建筑總能耗中,有40%~60%是來自空調系統,特別是在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中,原有空調系統使用年限較長,加上每年維保費用,運行成本與日俱增,成為建筑降耗的一大難點。
目前在國內已有批量成功實施的高能效空調系統技術路線,實現了從單體設備節能到空調全系統、全生命周期運行高效和成本最低的提升。建議我國根據大型公共建筑、交通、工業等領域的不同業態場景,復制和推廣成熟模式,并鼓勵國內新建及改造的大型公共建筑采用合同能源管理(EMC)商業模式,以中央空調系統具有公信力的能效指標交付替代傳統的設備交付,不斷提升中央空調全系統能效,降低全社會建筑能耗,支撐國家雙碳戰略目標的達成。
隨著空調系統節能技術的日益成熟和節能減排效果立竿見影,國內中央空調在其他領域的高效系統項目已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中央空調領域,以美國和新加坡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已經率先制定了高效機房的節能標準,而國內現有的制冷空調性能標準主要是針對單一的制冷設備,尚無國家標準規定如何進行空調系統的綜合能效檢測和評價,導致市場上各種高效機房項目的能效指標一般均由各企業自定的檢測方案給出,存在自說自話、系統運行數據造假等嫌疑,相互之間沒有可比性。因此,具有權威性的國家空調系統能效檢測和評價方法的國家標準亟待出臺。
攻堅克難,向空調設備“系統節能”時代邁進
標準化建設問題雖亟待解決,但已有企業身先士卒,建立了 “具有公信力科學評價體系”,由設備方、業主和國家權威檢測機構三方共建實時在線的透明能源監測體系進行交付,保證能效系統運行數據真實、透明、不可篡改,實現看得見的節能,有利于推動行業誠信機制的建立。
據了解,該體系已經成功應用于國內外眾多項目,推動廣州地鐵高效機房示范站每年節電量高達76.4萬千瓦時,寧波地鐵高效示范車站每年節電量達65.8萬千瓦時,平均綜合能效比(SCOP)達到6.7以上,刷新了國內軌道交通行業制冷機房EERc指標,入選為國家發改委國家節能中心“重點節能技術應用 典型案例”和2021年度“保爾森可持續發展獎——綠色創新類別”年度大獎。
可見,找準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緊盯節能減排的“牛鼻子”,用改革辦法激活市場活力、用科技創新破解綠色轉型、用節能標準規范市場發展,由此,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生態建設等領域綠意都將“撲面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