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訂閱社區雜志 |
殷瑞鈺院士解讀全球鋼鐵工業發展的共同命題 |
(時間:2021-3-26 10:21:48) |
近日,原冶金工業部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深入解讀了全球鋼鐵工業發展的共同命題,他表示國際鋼鐵工業已經進入21世紀20年代,從戰略視野上看,其發展命題將是共同的,這就是向綠色化和智能化的方向發展。同時,對中國鋼鐵工業而言,產品質量的品牌化也是一個大命題。 對于鋼鐵工業,特別是鋼鐵企業的功能而言,已經不僅是生產鋼鐵產品,而應該拓展為三個功能,即高效率、低成本、智能化的潔凈鋼制造功能、能源高效轉換和及時回收利用功能以及大宗社會廢棄物的處理、消納和再資源化功能。這將引起一系列的技術創新和制造流程的變革,乃至鋼廠模式的變化。 鋼鐵行業要走節能、減排、脫碳等綠色發展道路 鋼鐵行業作為工業的重要領域,是能源消費大戶,同時也是二氧化碳排放大戶。我國粗鋼產量巨大,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且流程結構上高爐—轉爐長流程占主導,造成了鋼鐵行業CO2排放總量占我國總排放量的份額較大。未來要實現國家的碳減排承諾,我國鋼鐵工業仍然將面臨著巨大的壓力,除了不應該繼續提高產量,不能大量出口低附加值鋼材,還必須走鋼鐵工業“脫碳化”發展的道路。 殷瑞鈺強調當前要高度重視脫碳化,意味著要資源脫碳化、能源脫碳化、生產制造流程脫碳化、進出口貿易脫碳化、政策法規脫碳化,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結構優化,走節能、減排、脫碳等綠色發展道路。 同時,中國鋼鐵工業的流程結構也應在減量化的發展進程中做出調整,需以全廢鋼電爐生產建筑用長材來替代以中、小高爐—轉爐生產螺紋鋼、線材等大宗產品,也就是以適當的布局發展城市鋼廠、利用“城市礦山”。 鋼廠智能化核心是制造流程本質智能化 包括鋼廠在內的流程型制造工廠,其智能化核心是制造流程本質智能化,也就是要建立一個信息物理融合系統。 對智能化工廠而言,實現生產流程整體運行智能化才是本質智能化。供應鏈、服務鏈信息化并不能代表工程本身整體關聯的本質智能化,而是智能化的外延或外延智能化。本質智能化工廠植根于其物理系統的結構優化及其內在組織信息的可提取性和可導入性。物理系統及其結構優化是“本”,其中包括物質流、能量流及它們的網絡優化。 要解決鋼廠的本質智能化,應該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三流”協同和物質流網絡、能量流網絡、信息流網絡“三網”融合的路徑,集成推進,使之易于達到動態-有序、協同-連續的運行狀態,即“三流一態”。 殷瑞鈺指出,中國鋼鐵工業還要高度重視產品品牌化,產品品牌化的關鍵是實物質量穩定性、可靠性和適用性。綜述所述,中國鋼鐵工業應在戰略反思的基礎上,清醒地認識到面臨的三大約束,即資源-能源約束、環境-生態約束、市場-品牌約束,理清發展過程中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方面,通過供給側結構改革,以高遠的戰略目標作為引導,適應新常態,正視困難、保持定力,找準方向、途徑,調整發展思路。
|
|
|
|
推薦圖片 |
|
熱點文章 |
|
|